高铁上的调解

  “法官,我已经上高铁了,咱们可以开始了。”2025年盛夏的一天傍晚,B公司委托代理人邱先生的声音从手机屏幕里传来。此时,他正坐在即将启程的高铁车厢内。

  屏幕另一端,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戴珊珊法官正守在“深圳移动微法院”的线上调解页面前,这场已持续3个多小时的调解磋商,为了不耽误邱先生赶高铁,法官将“调解现场”延续到了飞驰的高铁车厢里。


合同履约起纠纷 尾款拖欠引诉讼

  纠纷缘起于2021年,A公司与B公司签订某工程供货及承揽合同,B公司在A公司处定制家具产品,工程结算后,B公司因资金链紧张,尚欠70余万元货款未付。

  “对方总说‘实在周转不开’,尾款迟迟不结。”A公司负责人坦言,起诉前双方已多次协商,但始终未能达成一致。2025年3月,A公司以承揽合同纠纷诉至法院,要求B公司支付剩余货款及逾期利息。


多次调解促共识 供应链金融增信用

  案件受理后,戴珊珊仔细梳理材料发现:B公司并非恶意拖欠,而是陷入资金流动性困境;A公司则急需回款维持运转。

  “单纯判决如果进入强制执行,可能让B公司雪上加霜;但久拖不决,A公司的生存压力也大。”戴珊珊决定主动搭建协商平台,引导双方对话,共同寻找能兼顾企业生存与权益保障的解决方式。

  经过前期与双方公司的多次沟通,B公司委托代理人提出:“我们虽然暂时资金周转出现了困难,但企业的资质和信誉良好,能否考虑采用电子债权凭证的方式还款。”A公司对这一供应链金融支付工具比较陌生,B公司进一步解释道:“即金融机构基于B公司的信用先行出具70余万元的电子债权凭证给A公司,A公司再依据此凭证向金融机构提现。”

  B公司解释完,A公司委托代理人立刻提出质疑:“这种方式毕竟也是延期支付,万一债权凭证到期兑付不了怎么办?还有这种方式会不会额外产生手续费?”她接连抛出的问题,让调解陷入了僵局。


释疑解惑消顾虑 调解协议终达成

  通过供应链金融支付工具给付,有利于避免当事人面临的现金流不足和诉讼周期过长的问题,但毕竟属于延期支付工具,如何明确支付方式与时间、防范到期不能支付的风险,均关系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了避免产生新的纠纷,戴珊珊继续耐心推进调解,一方面让双方在线上说清顾虑,并将关键细节解释透彻,给了A公司充分的缓冲时间,让A公司先去了解清楚具体情况。另一方面,对于A公司担心的兑付问题,戴珊珊继续组织双方进行磋商:“从商业合作长远看,双方都需要稳定的履行预期。法官建议,可以在调解书中明确,如B公司未按时开具凭证或凭证到期未能兑付,均视为B公司违约,A公司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全部剩余款项和逾期利息,这样既给B公司缓冲期,也让A公司心里有底。”随后双方下线进一步细化调解内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并约定当日18:30上线做调解笔录。

  视频页面暂时关闭后,窗外的天色已渐渐暗了下来。

  “戴法官,实在抱歉!”邱先生突然打来电话,声音里带着几分急促,“我现在要赶去高铁站,调解笔录能不能等我上了车再做?”

  “您先别急,等坐稳了咱们再开始。”戴珊珊温声回复。

  待邱先生在高铁车厢安稳落座,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最终确认了调解协议,一场纠纷伴随着归家的旅程落下帷幕。

  从“面对面”到“屏对屏”,“如我在诉”的理念体现在每一次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中,把当事人的“急难愁盼”真正当成自己的“心头事”,公平正义便能以最贴心的方式抵达。


  采写:戴珊珊、申露


分享到: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