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贷“狂欢”,背后风险需谨慎

  消费贷亦称“消费者贷款”,以“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为理念,是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以消费者信用为基础,对消费者个人发放的,可用于购车、装修、旅游、教育等个人或家庭合法消费的贷款。今年以来,随着银行利率的不断下降,消费贷已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金融热点。低利率消费贷市场的快速发展虽有助于刺激消费和经济复苏,但也潜藏多重风险隐患,需要综合考量。

  一是资金跨市加剧金融风险。目前,消费贷利率与房贷等利率存在显著利差,部分借款人会通过虚构消费场景、提现或跨平台转账等方式套取资金,用于置换高息房贷、投资理财或股市投机,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或投资市场,可能会推高资产价格泡沫,并最终因经济波动或政策收紧而引发连锁反应,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是金融机构风险收益失衡。部分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为争夺市场份额开展价格战,不断下调消费贷利率,加之放宽客户资质审核标准,通过“团购”“限时优惠”等短期促销手段吸引高风险客户,变相降低筛选标准,导致收益与风险失衡,长此以往可能侵蚀金融机构的利润空间,加剧不良贷款风险,埋下爆雷隐患。

  三是消费者易落入债务陷阱。部分中介机构以“债务重组”为噱头诱导消费者办理违规转贷业务,向消费者提供垫资用于结清网贷负债,待征信恢复后再协助其办理低息消费贷,促使消费者“借消费贷还网贷”。然而此类操作门槛隐晦而苛刻,常常隐藏着名目繁多的附加费用环节,如高额手续费、垫资利息等,最终导致消费者负债总额反而攀升。

  对此,笔者建议:

  一是强化资金流向监控。金融机构发放消费贷时应深化场景嵌入与用途管理,推动消费贷产品与教育、医疗、家电置换等真实消费场景深度融合,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资金审查穿透能力,实现资金闭环流转,限制非场景化提现功能,防范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楼市等限制领域。

  二是树立良好经营理念。金融机构不能“赔本赚吆喝”,应着眼长远,保持足够的市场竞争理性,准确把握好消费贷利率和贷款规模之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利率水平与增长计划,确保自身资金实力与消费贷需求平衡,完善贷前审核机制,避免片面追求单笔贷款规模,严控多头借贷和高风险客户准入。

  三是加强金融宣传监管。相关部门要加强金融风险提示,通过案例解析等形式普及消费贷的真实成本计算方式,揭露如年化利率、隐性费用等“利率幻觉”陷阱,提升消费者风险识别能力,同时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要求其在营销中强制披露综合费率及违约后果,杜绝诱导性宣传。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齐盛兰 徐志杰


分享到: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