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而立:商事调解新生态的“福田密码”

  在莲花山麓俯瞰,福田CBD高楼林立,车行如织,处处洋溢的蓬勃经济活力,映照着深圳强劲的发展脉搏。作为深圳的中心城区,这里市场主体密集,商业活动频繁,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动力强劲,随之而来的各类新型经济纠纷也逐年增多,年逾百万件的纠纷总量对传统解纷机制形成持续压力。

  面对商事纠纷化解专业化适配不足与效率瓶颈的双重挑战,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以贯彻实施《深圳经济特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为契机,将新时代“枫桥经验”植入城市核心区的治理肌理,通过逐步探索市场化调解机制的落地实践,有效激活社会解纷资源活力,推进解纷力量资源整合,为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640.jpg


引入专业活水

激活解纷新增量

  福田作为深圳金融核心区,金融产业集聚发达,金融司法需求旺盛。而司法资源的有限性、诉讼程序的刚性约束、传统解纷渠道的局限性,难以适应金融产业能级提升和积极发展普惠金融对高效解纷的现实需求。

  如何为金融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在法治轨道上拓展多元解纷的新路径?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的深化实施,福田法院将探索的眼光转向了商事调解制度。

  “金融纠纷的专业性、复杂性,决定了必须依靠专业力量化解,”福田法院互联网和金融审判庭庭长魏巍一语道破解纷关键。传统人民调解虽具广泛覆盖优势,但调解员多为社区工作者或志愿者,普遍缺乏金融风控、产品交易等专业知识,面对高度专业化的金融争议时,往往难以精准把握争议焦点,导致调解结果受限。与此同时,人民调解的公益性质也难以激发专业组织活力。

  “市场化调解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社会资源,《条例》的出台为专业化、市场化的商事调解提供了制度基础,从而开辟了法律服务业发展的新内涵和新空间,”魏巍说道。紧随制度创新,福田法院迅速开展了金融纠纷市场化调解机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彼时,商事调解组织作为新生力量,还处于起步阶段,普遍面临“影响小、信任少、案源窄、发展难”的困境。“要让专业价值得到充分释放,首先要有稳定的落地场景支撑,”福田法院立案庭庭长胡绍峰表示,“既要为金融解纷扩容,更要为商事调解组织发展赋能。”

  为此,福田法院想到构建商事金融纠纷一体化调处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吸纳优秀商事调解组织入驻,以批量金融案件作为商调组织的“案源支撑”。然而,一道监管难题又摆在面前——“外地商事调解组织的主管单位是当地司法局或其他行政部门,我们缺乏直接监管权限。”福田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道,“引进来”意味着突破既有管理框架,风险与责任并存。

  共识在“开放赋能”与“规范监管”的碰撞中逐渐清晰。法院与司法局经多轮磋商,最终构建起“资质审核+联合监管”的创新机制。通过明确运行规则、流程标准与责任分工,形成了“各司其职、协同发力”的监管闭环。

  破局路径打通后,外地商事调解组织迅速入驻。专业力量的引入,不仅填补了福田金融纠纷专业化化解的资源缺口,更以市场化竞争激活了服务活力,为福田金融纠纷化解注入“新鲜血液”,开启了专业化、高效化解纷的新篇章。


培育新生力量

拓展服务新空间

  “金融机构更习惯与长期合作的催收机构或律所对接,对与陌生的商调组织合作充满顾虑。刚来福田时,我们案源匮乏,心里没底。”杭州市西湖区希帷云调解中心(以下简称“希帷云”)负责人坦言,作为从杭州引进到福田的商事调解组织,希帷云正面临行业起步阶段“案源少”“信任度低”的共性难题。

  当时,商事调解在纠纷解决领域尚属新兴模式,多数商调组织虽具备专业能力,却因行业认知度低、对接渠道不畅,难以被金融机构认可。眼看商事调解组织运行之初“水土不服”,福田法院主动当起“破冰者”。一方面,由院领导带队逐一走访辖区相关银行宣导商事调解优势和成功案例,同步建立商事调解组织名册,为金融机构提供合规、专业的对接渠道;另一方面,推动商调组织先以“免费服务”亮实力,用实际成效赢得市场信任。

  某股份制银行福田支行业务负责人透露:“我们最初对商事调解确实存在顾虑,主要是对其流程和效果不太了解。不过,考虑到总行及其他地区分行曾与部分优质商事调解组织有过良好合作,加上福田法院搭建了对接平台,我们决定尝试推送一批适合调解的案件。”

  在法院的推动与银行的配合下,商事调解组织逐步通过小批量试点打开局面。

  “有个案例,我们帮一位信用卡逾期的持卡人争取到合理的分期还款方案,既帮银行收回欠款,又缓解了持卡人的压力,事后持卡人特意送来了锦旗。”希帷云调解员说。就这样,一个个成功案例让口碑逐渐发酵,希帷云的案源从“零星几单”变成“批量涌入。”

  2025年3月,福田区商事金融纠纷一体化调处中心正式成立,通过整合资源、规范流程,为各类调解组织搭建起实体化发展平台。中心在积极引进外地优质组织的同时,也注重培育本土调解力量,推动形成多元共治、良性发展的行业生态。截至目前,中心进驻的商事调解组织已增至24家,对接金融机构扩大至20家,累计受理金融纠纷54.4万余件,商事调解已成为福田区金融纠纷化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640 (1).gif

福田区商事金融纠纷一体化调处中心受理窗口

  如今,希帷云在福田的业务也越干越好,目前已在福田注册本地化机构,“这里有干事的土壤,我们打算长期扎根。”该机构负责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构建信任生态

开辟发展新路径

  “一开始以为是诈骗电话……”回忆起不久前接到调解通知的情景,市民何某的语气中仍带着几分歉意。他因家庭经济压力导致信用卡逾期,欠款累计8万余元,银行遂向福田区商事金融纠纷一体化调处中心申请调解。然而,由于对调解流程不熟悉,何某起初对案件真实性心存疑虑,甚至将调解电话标记为“骚扰电话”。

  何某的顾虑并非个例。在商事调解推广初期,当事人对陌生调解机构的不信任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福田法院系统推出“赋能包”,从技术、标识、专业三个维度为调解组织增信赋能。

  技术赋能夯实调解根基。依托“至信云调”系统,调解组织可实现案件批量导入、智能云呼、失联信息修复等功能,还可通过系统自动生成调解方案、在线签署协议,实现全流程数字化贯通,大幅提升效率。

640.gif

指挥调度中心

  标识赋能破解信任难题。法院为特邀调解组织的电话、短信统一添加“福田区人民法院特邀调解组织”官方标签,当事人可通过法院核实案件信息、联系调解员,彻底打消沟通顾虑。

  “看到来电显示为‘福田区人民法院特邀调解组织’的认证信息,我才放下戒备。”何某坦言,正是这个细节让他愿意继续沟通。

  专业赋能,提升服务质效。法院定期组织培训,邀请金融审判法官、银行风控专家授课,帮助调解员快速提升金融纠纷调解技巧,让专业能力跟上纠纷化解需求。

  在多方赋能的支持下,何某的案件得以高效、顺利调解。调解员在深入了解其家庭经济状况后,与银行协同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分期还款方案。“既保住了征信,又缓解了还款压力,这样的调解确实为老百姓着想,”何某感慨道。

  这样的“案结事了”,如今已成为福田商事调解的常态。对债务人而言,全程无任何新增成本,灵活还款方案避免了信用受损,让生活重回正轨。对银行来说,不仅省去了催收和诉讼成本,平均解纷时间也大幅下降,不良资产清收效率显著提升。以委托调解的某银行为例,其不良贷款回款率从全市末位跃升至前列。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商事调解组织逐步建立起市场声誉与专业权威,实现了从依靠法院“外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根本转变。


  从打破地域壁垒“引进来”,到搭建平台“育起来”,再到多维赋能“强起来”,福田法院以引入、培育、信任为抓手,用制度创新破除发展障碍,用资源整合搭建成长舞台,让商事调解组织逐步站稳脚跟、发展壮大。未来,福田法院将继续坚守司法为民初心,持续深化商事金融纠纷调处创新实践,以法治力量护航金融要素高效流动,筑牢风险前端化解防线,为深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金融中心、福田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金融强区注入持久司法动能。


  部分图片:深圳发布

  采写:杨潍陌、申露



分享到:

附件: